纠结于福与祸、得与失、荣与辱的世人颇多,古今皆然。但仍不乏超然者,读《淮南子》就见到这么一位。战国时代,边塞上有位老翁,家里的一匹马跑到胡人那边去了,街坊邻里都来安慰,老翁大笑,反而说:“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?”过了几个月,那马居然带着胡人的一匹骏马跑回来了,众邻齐来贺喜,老翁反倒满面忧容,绷着脸说:“怎么知道这不是祸呢?”老翁的儿子喜好骑马,特别想驯服那匹胡人的骏马,不想被骏马抛下摔折了大腿,人们又来慰问,老翁如释重负,说:“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?”众邻人惑而不解。一年后,胡人大举入侵,边塞上青壮年都被征去打仗,十之八九阵亡了。而老翁的儿子,因为腿有严重残疾,父子性命得以保全。
得而忧虑,失而释然,塞翁思维不同凡俗,充溢着朴素的辩证法。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论之深刻:“故福之为祸,祸之为福,化不可极,深不可测也。”福与祸的转化相生,变化莫测,不能穷尽。福极而祸,否极泰来,大抵是自然规律,任谁也不可逆改。那么,何谓福?何谓祸?福者,祐也,赐福、保佑之意。“五福齐备”者,一曰寿长,二曰富裕,三曰康宁,四曰修好品德,五曰考终命(享尽天年)。祸者,害、毁、殃、灾也,福之反义。世人常常极尽“谋福避祸”之能,却不思“ 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”的深意,结果适得其反并不意外。然而,塞翁可算作是一位勇于实践的哲人,他的福祸观充满了辩证思维,是老子思想在生活里的具体运用,不阻不纵,一切顺其自然。无疑,此番可启迪人们深刻认识福祸互依、得失相伴、争让可转的道理,倘遇利益攸关之事,便能理得清,辨得明,想得开,不至于犯糊涂、入歧途。
君不见,由古及今,仅为一己之私,有多少谋财谋位谋名者,绞尽脑汁,不择手段,遍使歪门邪术,于歧途越走越远。一时交椅坐了,名利捞了,似乎福气满满。可到头来,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,有丢脑袋的,有入深牢大狱的,祸至仅在早晚,终会失掉一切。如,秦朝那个位极人臣、权倾朝野、指鹿为马的赵高,荣华富贵于前,丧命而遗臭万年于后;后汉夺人资财,专横跋扈的梁冀,享尽奢华而自杀,祸及宗亲被灭族;晋代极善巧取豪夺,恣意挥霍民脂民膏,纵情享受,奢汰无度的石崇,以及武周时的来俊臣、北宋的蔡京、南宋的秦桧、明朝的魏忠贤、清代的和珅等等,莫不是荣极而枯,福极而祸身。若此之类,不胜枚举,因上述诸位“大名鼎鼎”,只得列此示众。而现如今,被打的“老虎”,被拍的“苍蝇”,莫不是“贪福”太过而招祸,最后连脸皮都丢得精光。
一门心思谋福谋得谋私谋利,收获的大多恰恰相反。或许有人质疑,有人谋得许多私利,并没见失去什么呀?其实,凡得了不该得的物质利益,即便未失自由,也必失人心,人们投以白眼,避之若瘟神,就是明证。难道失却人心,令人唾弃,不是极大损失么?这种精神上内心里备受折磨的失去,凡良知未泯者,都会受到煎熬,不妨细品品,是也不是?还是明代唐寅说得好,“塞翁得失浑无累,胸次悠然觉静虚。”在私欲面前,多琢磨琢磨塞翁的福祸观,求福须修德为先,品德高下最为关键,公而却私,襟怀坦荡,不计得失,对致远的人生定大有裨益。
作者:张树民,辽宁省杂文学会副会长、沈阳日报报业集团高级编辑
文章来源:前线客户端(作者授权前线客户端首发,转载请注明来源)
责任编辑:丁兆丹
版式:小林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投稿邮箱:qianxianwang@126.com